现代学校模式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形成的,职业学校的最初使命是向工人阶层传授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指出,“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有义务、有责任率先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效。”可以预见,到2030年,职业学校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更加衔接、跨界、融通、开放、多元。针对2030的上海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笔者谈几点看法:
其一,近几年,上海逐步完善中高职贯通(3+2)培养模式、扩大贯通培养规模,稳步推进中职—应用技术本科贯通(3+4)培养、逐步扩大试点院校范围和专业覆盖面,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通畅的生涯发展通道,到2030年将形成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机制。从现状看,这一职业教育纵向衔接的机制还是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满足了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招生情况良好。未来随着覆盖面的逐步增加,占中职校学生比例逐步提高,各院校间协调、对接难度越来越大,如何真正提高衔接培养质量,满足家长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待?可以利用“学分银行”,发挥开放大学在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与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形成多种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
其二,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培养知识型、发展型和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加快专业布局调整。在职业学校日趋同质化的背景下,必须从外延扩张转向提升教学品质和学术水准,聚焦各专业的特定领域,体现“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点,讲好自己的独特故事。办好职业学校的精髓就在于深化校企合作、跨界合作办学,满足高端用户具有的高度差异与个性化需要,通过设立个性化机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机制,共同开发课程、构建“双师团队”和精准的教学计划,满足紧密型合作伙伴需求,满足“供给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的精准就业和高质量的就业,更多“品牌”学校、专业的独特价值将会显现。
其三,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它将渗透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工作,会在10多年内改变、颠覆、取代现在的很多岗位,还会改变我们的思维、做事的方法,其影响力可能比互联网更快、更大。未来我们将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的中职教育该如何打破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我认为,未来对职业可能很难判断,但对劳动者软性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必须变革传统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教材形态、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人工智能(AI)增强、虚拟现实(VR)技术等即将进入课堂,课堂会变得更加令人期待,对教师教育理念、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机器人时代”,我们该如何满足社会、企业对新生劳动力的期待?
最后,职业学校开放实训场所、课程、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开设面向区域中小学的职业体验活动、拓展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面向市民的社会培训,成为与现代职教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学校。建立“职业体验学习中心”,引进知名企业支持和政府政策保障,逐步形成小学阶段“职业启蒙”、初中阶段“职业体验”、高中阶段“专业认知、职业心理和创新创业”课程和针对“白领”、市民的“品质生活”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定制化、个性化、弹性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学习中心”,与中小学结成“合作共同体”,为周边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提供服务,成为集职业体验、职业技术、非遗传习和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综合性职业体验学习平台。